星期一, 4月 05, 2010

張純如&血色海灣

這幾天,看了兩部記錄片都是關於「認錯」的重要,一部片是關於屠殺海豚的事實,一部片事發生在1937年南京的史實。「海豚」片將於5/7號在台灣上映,據說在事發該國不打算上映,此片的內容講述某一個國家,400多年以來都有屠殺海豚的習俗,然而近幾年來生態環保重視,因此有一群西方的保護者進入該地區,拍攝了這場慘不仁睹的大屠殺。另一部片也是屠殺,是人類屠殺人類,而這個事件不只牽扯出國與國的情緒,其背後有一個偉大的人—張純如。一位美籍華人,用自己的筆當成了武器,他要告訴世人真相。然而,面對屠殺人類以及動物的事實,該國卻一點悔意都沒有,甚至認為是捏造。

底下是轉貼的張純如介紹
張純如,在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出生,在伊利諾州長大。1989年從伊利諾大學畢業後,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後來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寫作學位,並開端全職寫作和演說。
    張純如出身書香門第,祖父是抗日國軍將領張鐵軍,後曾為台灣中華日報總主筆。其父當年是臺大物理系“狀元”,其專著《量子場論》在美國理論物理學術界頗有影響。張純如的母親一直從事生物化學的研究任務。
    1968年3月28日,張純如出生在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一個華裔移民家庭中。純如的父親張紹進、母親張盈盈都是哈佛大學的博士,祖父張鐵君原籍南京,是一位著名的老報人。純如之名出自《論語》:“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純如,意思是和諧美好,既有父母思念故國的苦澀,也有父母對女兒所寄託的期許。
    張純如進入伊利諾伊大學先是攻讀計算機專業,20歲時,她放棄了即將到手的計算機專業學位,轉學新聞專業。1989年從伊利諾伊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她先是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擔任記者,又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了寫作碩士學位,從此開端了專業寫作的道路。她的第一本書《蠶絲--中國飛彈之父錢學森》廣受好評,也因此贏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協作計劃獎”,並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等的贊助。
    1988年,在伊利諾伊大學的一次聯誼會上,明眸亮齒、身材高挑的張純如與白人男孩道格拉斯一見鍾情,從此墜入了愛河。一年後,兩人在第一次相遇的地方訂婚。1991年8月17日,23歲的張純如與當時已在硅穀擔任工程師的道格拉斯結婚,組成了一個幸福家庭。就在兩年前,她生下了一個可愛的兒子克裏斯托弗。
    1997年12月,南京大屠殺60週年。張純如在此前用近三年的時間,在世界各地訪問了許多倖存者,參閱了大量的歷史文獻,在各種觸目驚心的數據的基礎上,撰寫、出版了英文版《南京暴行》。此書一經問世,就震驚了西方世界,在隨後數年內再版?餘次,迄今印數已近百萬冊。純如用自己無可挑剔的努力和勇氣,直面了人類歷史上那一段慘絕人寰的記憶,她告訴世人:人類同胞相殘的歷史是漫長而悽慘的,而沒有哪幾次劫難能與二戰期間的南京大屠殺相比。哈佛歷史系主任、中國現代史教授威廉‧柯比在該書《序言》中寫道:“南京的暴行在西方已幾乎被人們遺忘,所以,本書的問世尤顯重要。張小姐把它稱作‘被遺忘的大屠殺 ’,將二戰期間在歐洲和亞洲發生的對數百萬無辜者的屠殺聯繫在一起。”
    性格文靜的張純如從小就喜歡寫作,喜歡這種自由表達的方式。在她看來,寫作是傳播社會良知。真正的作家不是玩文字遊戲,而要通過文字來傳達社會所需要的思想和感情。童年的時候,純如與父母談話時,父母經常會提到遙遠的1937年,在大洋彼岸一個叫南京的城市裏發生了些什麼,她的祖父如何逃離那個人間地獄,滔滔長江水如何被鮮血染成了紅色……
    1994年12月,當張純如在加州第一次看到南京大屠殺的黑白照片時,更是感到了無比的憤怒。的確有南京,的確存在大屠殺,但是為什麼有人否認它,而且在所有的英文非小說類書籍裏,居然沒有一本提及這段本不應該被遺忘的歷史?純如為這一現象震驚了,幾乎所有的西方人都知道希特勒的罪行,卻無人知曉日本人在中國進行的大屠殺。她為此感到陣陣心悸。
    對於在美國這樣的物質社會來說,一個年輕女孩花幾年時間去寫一本歷史著作,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年輕人都要爭分奪秒地奮鬥扒分、成家立業。不過,這位當時只有25歲的女孩有一個念頭:“這本書能不能扒分我不管,對我來說,我就是要讓世界上所有的人了解1937年南京發生的事情。”《南京暴行》出版後,她對美國讀者的熱情反應也感到意外,她說,“這本書雖然重要,但我以為只會得到圖書館的垂青。”但純如也相信,真相是不可毀滅的,大家要同心協力,以確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記。
    1997年出版的《南京暴行》在一個月內就打入美國最受重視的《紐約時報》快銷書排行榜,並被評為年度最受讀者喜愛的書籍。在《洛杉磯時報》、《今日美國》等著名快銷書專欄中,《南京暴行》也是榜上有名。美國《新聞週刊》對這本書的評論是:對二戰中最令人發指的一幕作了果敢的回顧,改變了所有英語國家都沒有南京大屠殺這一歷史事件詳細記載的狀況。
    1998年,美國華裔婦女協會為張純如授予“年度優秀婦女獎”,許多大學和組織頒給她各種榮譽證書;美國《讀者文摘》還將張純如作為封面人物。作為一位年輕的少數族裔作家,張純如強烈的正義感和出色的才能,在美國主流社會中樹立了華裔的良好形象,亦成為世界範圍內華人青年真正的楷模。
    張純如曾榮膺麥克阿瑟基金會“和平與國際協作計劃”獎、美國華人團體“年度女性”稱號,並且獲得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及“哈利‧杜爾門圖書館”贊助。張純如曾成為世界最著名的文摘雜誌《讀者文摘》的封面人物,受到許多電視節目邀請,包含著名新聞訪談節目《夜線》(Nightline)和《吉姆萊赫新聞時間》(NewsHour With Jim Lehrer),也為多家出版物(包含《紐約時報》和《新聞週刊》)寫稿。




你們的美好
  給他們的醜陋
  吞沒 嚇跑
  未及擁抱
  沒了 卻還沒了

  江染成紅色
  流過你的眼
  眼睛張開了 卻看不見
  不再啞口無言 我要世界發現

  這聲音長流不息
  (請你替我說)
  吶喊堅定不移
  (請你替我說)
  我們的脈膊
  彈奏一樣的痛
  讓我用筆墨實現
  泥土裏葬的夢

  絕不能 遺忘
  那強暴 瘋狂
  憤怒卻不能言
  生存活不出尊嚴
  犧牲換不來和平
  瞎了的天

  這聲音長流不息
  (請你替我說)
  吶喊堅定不移
  (請你替我說)
  我們的脈膊
  彈奏一樣的痛
  讓我用筆墨實現
  泥土裏葬的夢

  書裏一頁一頁
  滲出的血
  滴下來
  我要世界聽見


  這聲音長流不息
  如我道別的呼吸
  把我留下的 記住了
  人生本是美好的
  雲散了 天開了
  我活了 散開了隱藏

Just a little child
They took it all away
Your blood, your life
Your trust, your faith
You died, reborn in pain
Red as the river;
Looming large, the gate.
Darkness in your heart, drowning in hate.
I'll dedicate my life to get your stories told
I'll give voice to the voiceless
(Silenced for too long)
Crying out for justice
(Silenced for too long)

星期日, 2月 28, 2010

藐視人文 冷漠關懷
屏除專業 變相創新
踐踏國際 管窺視野

星期五, 2月 26, 2010

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

今天我又遇到一件令人氣憤的事,標榜著「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的一所大學,根本就是一場騙局。
中午和兩位外籍生吃飯,我就用甘和涵代表我們的言談。甘同學告訴我他這學期碩士班的必修課不能上我問他原因,他告訴我因為上課的老師覺得他的中文不好,所以連續拒絕了三次,希望他在去把中文學好後,再來上這門必修。
這位同學感到難過,因為接下來他只能選擇兩條路走,第一條就是花更多的錢去上「全英語教學」的專業課程,第二條路就是花錢再去華語中心學中文。
問題是,這位甘同學沒有拿到任何的獎學金來台灣讀書,你叫他如何付這筆錢。難道怪甘同學的中文不好嗎?還是以後在招生簡章上面應該註明「如果你的中文不好,請不要申請與中籍學生上課的學程。」亦或是「你要申請貴校前,請準備好多一點的學費,以利申請全英語授課課程。」
甘同學的中文口語溝通,其實沒有很大的問題。他無奈的說「如果你覺得我的中文不好,當初在面試時你就應該不要綠取我,而不是錄取我之後,讓我沒辦法上課」
我這個人就是雞婆,吃過飯後我就和甘同學涵同學到「教學中心」,一方面是想幫這位甘同學找一個可以以英語工作的打工「英文論文寫作」之類的工讀,同時也看看是不是可以幫助他。
到了中心,裡面的助理表示,外籍生的學習問題其實已經有一些系所反應,誠如上述我們的課程因為語言的落差,造成外籍生上課無法適應,然而我們卻又無法提供相關的協助。助理表示,我的專業輔導課程這個學期「因為經費不夠」所以停開,當下有點傻眼外,也就是想說「經費不夠」也就能體諒。但是,還是希望能幫甘同學找到一個可以以他的英語作工讀的工作,於是也拿了申請書請他填寫,但是中心助理表示,申請不一定會通過,因為「經費不夠」所以還是需要看中心主任的意願。據此,事件大概有一個小段落。
晚上,當我上網看教學中心時,讓我更加火大,所謂的「經費不夠」根本就是一個藉口,他們把語文科的輔導課程全部換成如下課程:
http://learning.nccu.edu.tw/chinese/01_news/03_detail.php?nid=327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一個事實,反正「人文關懷,專業創新,國際視野」只不過是個幌子,實際上內部的運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當我們不斷的以為「國際視野」時,是否去想想,你招了這些外籍生,難道報考前是真的要如同所謂的「財力證明」要有個子才能來台灣念書嗎?那你的關懷又是什麼?「人文關懷」的背後都是一些打壓人文的事,「專業創新」是我們告訴外籍生拒絕修課嗎?我們該好好想想

星期一, 2月 22, 2010

頂尖的蔑視他人,不如平實的前進

我決定浪費一點時間來說說我的牢騷。
去年八月,我決定搬來台北的宿舍住。相當高興的可以減少一筆支出,而也很剛好的我的室友,是所謂的「招牌系所」---商學院的學生。
從昨天的是情開始說吧,因為我們的宿舍房間是獨立房,但是衛浴是兩人共用,理論上是需要兩人共同維持的。事情的引發點,就是「他」的衛生紙筒。去年剛搬到宿舍時,我就跟對方說了,我的習慣是直接將衛生紙投入馬桶,而他的習慣是放在垃圾桶,當然這都是個人行為。因此,我也告知那麼他就必須自行倒衛生紙。
大約是從去年的12月左右(我所能夠記憶的時間)開始計算,他幾乎沒有倒過垃圾,昨晚我告訴他衛生紙桶已經滿了,請他拿去倒。此話一出,他老兄就很理所當然的回答,拜託這還沒有滿耶,頓時他順手一壓,衛生紙的空間果然壓縮了,我當時轉頭離開,他直呼著我很吵。
我默默的離開浴室,我心想那個衛生紙桶大約20公分高,如果按照他那荒謬的理論壓縮衛生紙,那麼我要要等到有一天真的滿了,或許需要一兩年的時間,這是他前晚的行為。
從去年搬來,我這位室友就有抽菸的習慣,因為我們方隔兩房所以我也就睜一眼閉一眼,但是某天夜裡,我出房門倒水喝,看到隔壁房間的大門貼了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同學請你不要再抽菸了好嗎?我們四樓都聞到了。」當時我就告訴那位室友請他去看那張紙條,並且請他偷偷撕下來,以免造成隔壁同學的困擾。我告訴室友你的煙味太重了,連四樓都聞得到。他還相當懷疑的說,有可能嗎?這煙會鑽進去四樓嗎?
再來,某夜的深夜,當時因為我的摩托車還未運送到學校,因此常常需要他去附近的捷運站載我,當然我也不是不懂人情世故之人,理當的我就請他吃消夜,那天我們去了學校對面的關東煮,因為已經將近凌晨1.00,老闆娘想說要關門了,就把消夜多一些給他,他居然對著老闆娘說「討債討債」(台語),當時我看到老闆娘的臉色有點變,也就安靜的吃完,上了車後我告訴他,他剛剛的說法對於老闆娘很傷,我告訴他「討債討債」(台語)是不好的意思,或許要換個婉轉的方式告訴對方,如果給太多吃不下會浪費。他還懷疑的說「是嗎?」
還有,他常常有一些驚人的解讀,例如他曾經問我「師說」裡面「傳道 授業 解惑」哪個等級最高。我驚訝的說,有嗎?還有分等級?他說「解惑」最高,他不作傳道授業的教學者,他認為解惑是最高級的。
更可怕的是,他似乎在玩著「搶錢」的遊戲,他口中常常說著SSCI~SSCI~,他曾問我「要不要幫我潤稿,這樣可以讓你掛名」,我一整個覺得這是怎麼樣的教育,他甚至說以後要交一個英文系的女友,這樣可以幫他潤稿。我回他說你們系所不是有鉅額的補助嗎?當然他也就利用學校的補助,去外文中心找翻譯潤稿。
他的經典名言,真的是讓我感到震驚,每每聊到學校資源分配的問題時,他總是會說「你們貢獻了多少GNP?」「你們有幾篇SSCI」
我曾經把一些我們領域中知名的學者著作給他看,他驚訝的說「才幾篇SSCI,就可以當教授喔」「沒有SSCI念什麼博士」「那我應該是你們領域的天堂了」「你要不要來念我們商學院呀!看看你幾年畢業」….
關於他的金錢觀,只能說「撈」,他告訴我他之前在台北市交通局工作,辭職來念博士,當然裡面的人還是有熟門熟路可以「撈」一點錢。先前,他幫教授寫國科會計畫,算計著他可以領多少的月薪,要計算多少的金錢。最近,他領了扶輪社的一筆獎學金16萬元(城中區),我心理想如果扶輪社知道他是這樣的人,還會給他錢嗎?他可以花錢就買酒買菸,但是作人卻是這樣失敗,他還喜孜孜的說,我還要「撈」40萬、60萬。
他常常不自覺的聊到「指導教授」,他認為要找一個有前途的老師,這樣如此一來才可以幫助他,我真的感到很失望。如果,他的家人、給僅學金的單位、甚至老師,知道他是這樣品性的人,我真不知道會作何感想。
在宿舍規定是不可以帶電磁爐,有天他告訴我他覺得每天去吃早餐「很浪費錢」,他說他想學他同學,在每晚睡覺前把米洗好,然後關掉所有的電器用品,把電磁爐開到200瓦,連續煮到隔天早上,就可以當作早餐。我告訴他難道你沒讀過「一日之所斯,百工斯維備」得道理嗎?他很直接的說「拜託~一餐50元也是錢耶」這是,怎樣的思維方式。
當然,這只不過是他個人的行為不代表一切。想想在頂尖之上,是否就這樣的蔑視他人的尊嚴,我們也是這個學校的一份子,但是卻享有著不同的待遇。我只能說「與其頂尖的蔑視他人,不如平實的前進」。

星期六, 1月 30, 2010





这周的问题是关于形容的 -ed 和 –ing 形式。这两个后缀会使一个形容词的意思发生很大的变化,比如说 bored 和 boring, 你知道这两个词的区别是什么吗?知道应该怎么恰当的使用它们吗?



请记住以下的这几点:如果一个形容词以 –ing 结尾,那么这个形容词所形容的人或物就是引发此结果的人或物本身。比如, Billy always talks about the same topic. Billy is boring.



如果一个形容词以 –ed 结尾,那么被这个形容词所形容的人或物只是经历了这个过程,从而受到影响。比如, Billy doesn’t like studying. Billy is bored.

星期一, 1月 25, 2010

語言學與華語教學

***應慈濟大學語言中心之邀 寫了一點心得分享***
將載於 慈濟大學 華語教學通訊



前言
「華語熱」在近幾年臺灣的社會,掀起一陣風潮。不僅外國人對此風靡,就連母語使用者(Native speakers)也紛紛踴躍學習各項的教學課程。那麼是不是會說中文就有機會可以從事教學呢?答案晚點揭曉。底下,我們先從一些語言現象談起。

「抱抱」與「泡泡」---華語語音
語言就像是人類一樣,具有相同的共性,也有相異的殊性。舉例來說,所謂的共性,是指世界上的語言必然都會有子音及母音這兩套系統,然而每種語言中的語音系統卻又存在差異。以華語來說「ㄅ」「ㄆ」就會造成兩種不同的語意,因此「抱抱」不等於「泡泡」,究其原因是華語中的聲母系統有成對的送氣與不送氣音,並具有不同的語意表達,例如「大」、「踏」;「開」「該」;「家」「掐」;「子」「此」;「知」「吃」,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華語時就會發現這點差異。以英語的字母“p”為例,在“pig”“spend” “tip”中“p”分別為送氣音、有聲(近於b音)、不送氣三種,雖然拼字不一樣,但是英語都選擇同一個“p”來表示。
據上所述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試圖讓學生了解語音的感知,例如:以一張面紙作發音訓練,利用面紙的飄動使送氣音印象更為深刻。


「學生們」與「桌子們」---華語語法
語言的共性,不僅展現在語音方面,在辭彙及語法方面也有同樣的屬性。例如,在所有的語言中一定存有名詞及動詞這兩個基本詞類(part-of-speech),因為我們生活所見、所觸及的一切,都具有各項的指涉。
華語中表示名詞複數,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式表達:數量副詞「一些」「許多」「很多」如:一些書、很多書、許多書,或是直接在名詞後加「們」如:人們、居民們。但是,其中「們」的用法受到詞彙語義的限制,亦即「們」只能接在有生命的名詞之後,抑或是經由擬人化(personalization)而成的名詞如:星星們也眨著眼睛。相反的無生命的物體是不能加「們」如:桌子們、書們、石頭們。在華語裡呈現複數形式,至少有上面兩種形式。
對於英語來說,“some flowers”華語可譯為 「一些花」,但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flowers”是複數形式,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學習者很容易以自身的語言系統,進行所謂的「類推」(analogy),亦即將上述“flowers”說成「花們」。因此,像這些殊性特質的語言現象,教學時我們就需要特別注意,預防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

「差不多」與「差一點」---華語詞彙語意
平日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很自然的運用一些近義詞(near-synonyms),例如「原來」「本來」;「大約」「大概」;「漂亮」「美麗」等,然而當要細究這其中的差異時就容易陷入混亂。我曾在課堂上,被一位德國籍的學生問到兩個近義詞「差不多」與「差一點」的用法,當下勉強的作了點解釋,但學生還是露出疑惑的表情。
為此,我運用了「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作為觀察,試圖找尋在口語中這兩個詞彙的差異。其中較為明顯的是,「差不多」可以修飾數量詞,如:差不多10塊錢,差不多20分鐘,而「差一點」則否。另外,「差不多」主要表達約略計數,而「差一點」則是表達說話者的語用觀點,如:差一點遲到(帶有僥倖意味)。
從上述簡單的舉例,教學時不能光憑「語感」而論,可以借助相關語料庫觀察找出其中的異同。如此一來,不僅教學時能夠有具體的語境給學生辨識,同時也增加教學的知識。



語言學的教學任務
語言學(linguistics)不是專門為某種語言而設立的學科,他是一門屬於廣泛而多元的社會科學,如同數學一樣,不論是物理、化學、電子、電機、經濟等,都和數學脫離不了關係。語言學也涉及病理、計算機、神經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
在大學院校課程中,「語言學概論」往往都是令語文科學生頭痛的一科,原因不在於內容的多寡,而是語言學中的觀念問題。亦即如上所述,我們都會運用語言傳情達意,如同生活飲食一樣「自然而然」。但是,當要問「從何而來?」「如何而來?」時,就需要語言學知識提供思考線索。
蘇復興(2005) 主張語言教師應該以「教育語言學家」(educational linguist)自許,亦即善用各類語言學的理論,增加教師的專業知能,以及增進課堂學習效果。
如前述我們從語音、語法及詞彙語意,討論學習華語時,常遇到的各種情形。而這些教學上的問題,都和語言學高度相關。同時也可以避免語言教師在教學時產生「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知。「會說中文就可以教中文嗎?」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蘇復興(2005)<語言學乃語言教學之利器>《國立編譯館館刊》vol.33.3 p64-74

星期日, 1月 24, 2010

關於「興趣」

興趣,是個老話題。
今天和朋友聊到讀書及作研究的疲態,朋友用了一個簡單的術語「彈性疲乏」來詮釋。我告訴朋友,一直以來我都不算是「認真」的研究者,老實說一天24小時中,要說到「讀書」我可是少得可憐,大多是作一些不相關的事情。朋友說他也是有一樣的情況,我有點驚訝,以為只有我自己得到這種「懶病」。
朋友說,這就是彈性疲乏,因為長久以來都一直在某件事上,久了就會有些疲態,因此他認為要找出興趣,讓注意力得到轉移。
他這樣一說,讓我可真的深深的感覺到「果然如此」,就這樣說吧「興趣」是一個調味料,沒有這個味道固然還可是可以吞驗的下「主菜」,但是如果重複多次無味的主菜,最後剩下的一定是令人反噁的感覺。所以找出「興趣」的味道,位自己生活的主菜多些不同的風味,即使在苦中還是可以作樂不是嗎?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