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慈濟大學語言中心之邀 寫了一點心得分享***
將載於 慈濟大學 華語教學通訊
前言
「華語熱」在近幾年臺灣的社會,掀起一陣風潮。不僅外國人對此風靡,就連母語使用者(Native speakers)也紛紛踴躍學習各項的教學課程。那麼是不是會說中文就有機會可以從事教學呢?答案晚點揭曉。底下,我們先從一些語言現象談起。
「抱抱」與「泡泡」---華語語音
語言就像是人類一樣,具有相同的共性,也有相異的殊性。舉例來說,所謂的共性,是指世界上的語言必然都會有子音及母音這兩套系統,然而每種語言中的語音系統卻又存在差異。以華語來說「ㄅ」「ㄆ」就會造成兩種不同的語意,因此「抱抱」不等於「泡泡」,究其原因是華語中的聲母系統有成對的送氣與不送氣音,並具有不同的語意表達,例如「大」、「踏」;「開」「該」;「家」「掐」;「子」「此」;「知」「吃」,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學習華語時就會發現這點差異。以英語的字母“p”為例,在“pig”“spend” “tip”中“p”分別為送氣音、有聲(近於b音)、不送氣三種,雖然拼字不一樣,但是英語都選擇同一個“p”來表示。
據上所述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試圖讓學生了解語音的感知,例如:以一張面紙作發音訓練,利用面紙的飄動使送氣音印象更為深刻。
「學生們」與「桌子們」---華語語法
語言的共性,不僅展現在語音方面,在辭彙及語法方面也有同樣的屬性。例如,在所有的語言中一定存有名詞及動詞這兩個基本詞類(part-of-speech),因為我們生活所見、所觸及的一切,都具有各項的指涉。
華語中表示名詞複數,我們可以採取兩種方式表達:數量副詞「一些」「許多」「很多」如:一些書、很多書、許多書,或是直接在名詞後加「們」如:人們、居民們。但是,其中「們」的用法受到詞彙語義的限制,亦即「們」只能接在有生命的名詞之後,抑或是經由擬人化(personalization)而成的名詞如:星星們也眨著眼睛。相反的無生命的物體是不能加「們」如:桌子們、書們、石頭們。在華語裡呈現複數形式,至少有上面兩種形式。
對於英語來說,“some flowers”華語可譯為 「一些花」,但對於以英語為母語的人“flowers”是複數形式,因此在進行教學時,學習者很容易以自身的語言系統,進行所謂的「類推」(analogy),亦即將上述“flowers”說成「花們」。因此,像這些殊性特質的語言現象,教學時我們就需要特別注意,預防過度類化(overgeneralization)。
「差不多」與「差一點」---華語詞彙語意
平日生活中我們常常會很自然的運用一些近義詞(near-synonyms),例如「原來」「本來」;「大約」「大概」;「漂亮」「美麗」等,然而當要細究這其中的差異時就容易陷入混亂。我曾在課堂上,被一位德國籍的學生問到兩個近義詞「差不多」與「差一點」的用法,當下勉強的作了點解釋,但學生還是露出疑惑的表情。
為此,我運用了「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作為觀察,試圖找尋在口語中這兩個詞彙的差異。其中較為明顯的是,「差不多」可以修飾數量詞,如:差不多10塊錢,差不多20分鐘,而「差一點」則否。另外,「差不多」主要表達約略計數,而「差一點」則是表達說話者的語用觀點,如:差一點遲到(帶有僥倖意味)。
從上述簡單的舉例,教學時不能光憑「語感」而論,可以借助相關語料庫觀察找出其中的異同。如此一來,不僅教學時能夠有具體的語境給學生辨識,同時也增加教學的知識。
語言學的教學任務
語言學(linguistics)不是專門為某種語言而設立的學科,他是一門屬於廣泛而多元的社會科學,如同數學一樣,不論是物理、化學、電子、電機、經濟等,都和數學脫離不了關係。語言學也涉及病理、計算機、神經科學、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
在大學院校課程中,「語言學概論」往往都是令語文科學生頭痛的一科,原因不在於內容的多寡,而是語言學中的觀念問題。亦即如上所述,我們都會運用語言傳情達意,如同生活飲食一樣「自然而然」。但是,當要問「從何而來?」「如何而來?」時,就需要語言學知識提供思考線索。
蘇復興(2005) 主張語言教師應該以「教育語言學家」(educational linguist)自許,亦即善用各類語言學的理論,增加教師的專業知能,以及增進課堂學習效果。
如前述我們從語音、語法及詞彙語意,討論學習華語時,常遇到的各種情形。而這些教學上的問題,都和語言學高度相關。同時也可以避免語言教師在教學時產生「知其所以,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知。「會說中文就可以教中文嗎?」答案已經顯而易見
蘇復興(2005)<語言學乃語言教學之利器>《國立編譯館館刊》vol.33.3 p64-7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